應該很多人都聽過縮時攝影(Time-lapse),而今天所要介紹的則是動態縮時攝影(Hyper-lapse)。有別於縮時攝影僅在定點拍攝,動態縮時攝影則加入了移動的過程,也就是邊移動邊拍攝的方式。網絡上應該已經有很多關於動態縮時攝影的製作方法,拍攝時不外乎需要留意以下幾個重點。一、鎖定拍攝點;二、固定移動步距;三、以相同的高度持有相機。

Matthew Vandeputte這次在他的影片中,介紹如何以最簡單的方式完成動態縮時影片。尤其他選擇在後製影片時,連續套用兩次「修正晃動」(Warp Stabilizer )程序。如此一來,完成的影片就變的相當流暢,一起來看看他的製作過程吧。

 

開啟相機的格線,並尋找目標點。例如紅圈處屋頂尖端,接下來不管移動到何處,都需將屋頂尖端對準該十字格線處;如果目標點超出畫面了,永遠都要尋找新的目標點繼續拍攝

最好選擇地上明顯的線條,例如不同材質的石板,來當作移動軌跡的參考路徑

拍攝時,移動的步距盡量相同,變化幅度不要有太大差異

每一張照片,都要將十字格線對準到預設目標

將序列照片匯入到After Effects中,套用「修正晃動」(Warp Stabilizer)程序,此案例將平滑數值設定為10%

由於Warp Stabilizer無法重複套用相同場景,所以需要將原有的Composition複製成另一個新的Composition,才能再度套用第二次Warp Stabilizer,進行二度晃動修正

作業結束,二度晃動修正後的影片,果然比單次要平順許多了

 

結語

此案例是以手持的方式拍攝,相信這也是大多數人採用的方式,畢竟要移動腳架拍攝進行幾百張的拍攝,可能會先累垮自己。由於現代影片後製處理功能的進步,除了可以修正晃動之外,連曝光度都可以一致化,讓最終影片的呈現可以顯得非常自然順暢。另外,Matthew也建議,拍攝時最好不要使用超過全幅24mm以上的廣角鏡,太過廣角的畫面會影響影像穩定的結果。